浓眉哥经典对决,JackeyLove与90激战中国队分钟,出色防守胜负难料!
玩乐君有话说
篁村位于江阴西南边陲璜土镇,东枕桃花港,西峙姬墩山,南倚西横河,北靠青鱼浜。宋代,篁村属江阴县良信乡建善里毛司都。清康熙三年(1664)属江阴县前周镇。民国23年(1934)前周分为前周、篁村两乡,篁村乡公所设在篁村街上。民国36年,篁村又并入前周乡,乡公所仍设篁村。建国后,于1949年10月建篁村乡,至1957年10月,并入璜土人民公社,篁村为璜土公社十五生产大队。1983年,改为璜土乡篁村村。1987年璜土撤乡建镇,为璜土镇篁村村。
清咸丰十年(1860)太平军进驻篁村,同当地的团练展开激战,战火弥漫,汇头街镇被毁殆尽,商市贸易逐步转移到篁村。直到光绪初年(1887)才正式形成街衢。篁村老街街道东西走向,中街向东为条石街面,西街街道用立砖铺设。长215米,宽4米。东街和中街,中街和西街之间,各有一十字弄,中街有一南向大王基之单向弄。解放时,街上有居民250多户,1200余人。它的“乡脚”影响范围很大,这些村落的老百姓,不仅以篁村为经济活动中心,且对外均自称为篁村人(篁村街上的人到外地去,则自称为“常州人”)。
篁村到常州市中心(北大街)为七公里,步行一个半小时。篁村经济基础很好,商品交换比较发达,所以小小篁村街商店林立,约有七八十家。有南北杂货店、布店、茶店、粮行、饮食、理发、铁铺等行业,国药店有内科中医坐堂应诊,街上有菜摊交流农副产品。总之,从米粮油盐、小菜鱼肉、酒肆饭店、看病问药、书场戏院,甚至棺木、扎库无不齐全。清同治八年(1869)金国琛在篁村东街开设金鼎恒糟坊,1894年汇头上开了开云下载汇丰茧行,三官殿开了纬纶茧行,各有烘茧灶4-5门。
光绪末年,篁村又开设了苗猪市场,农历每月逢五、逢十交易,十分热闹,长久不衰。民国五年(1916)地方绅士陈砚庭发起在建善庵设立篁村小学校。民国十七年(1928)开始设邮政代办所,与全国通邮。建国后,成立篁村供销社、信用社、联合诊所。2001年,篁村旧街拆除,重建了十米宽水泥铺路的新街。
寻找老地方,走访篁村老街,给了我非常的惊喜!因为我看到篁村古街两侧竟然存留了不少具有历史价值的老建筑,非常有江南特色,有花窗、木楼、雕花梁,也有花瓦、斑墙与飞檐。怪不得璜土政府有规划将篁村定格为江南特色古街区。
了解篁村的过去,我是从许程老先生的《篁村旧事》开始的。书中还介绍了几位篁村的知名人士,这里不妨也简单介绍下。
屠绅(1744-1801),篁村西贯人,清代小说家。乾隆进士,官至广州通判。其小说有笔记小说《六合内外琐言》及长篇神魔小说《蟫史》。其人其事已载入上海辞海出版社出版的《辞海》。
金武祥(1841-1924),原名溎生,别号粟香,篁村大岸上人。年轻时曾两入两广总督曾国荃幕府。作品有《粟香随笔》《陶庐杂忆》等多种,有诗550首。
金逸亭,又名国琛(1822-1879),篁村贤庄人。年轻时以秀才身份参军,以军功升知州、道员等职。清重臣曾国藩义子。清史有金国琛小传。1862年金国琛为方便澄西子弟入学,在西石桥镇办了一个西郊书院,为澄西十镇士子求学,免去了跋涉之苦。
吴翼,(1914-1946)又名凤翔,篁村东街人,上海商业专科学校毕业后,在魏村、篁村等小学任教。吴翼祖辈开设药堂,家境宽裕。母亲决心将他培养成知书达礼的上流人,可是,吴翼选择了革命,抗战爆发,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。1938年参加共产党领导的“武北抗日青年训练班”学习,加入青年抗日协会,积极参加民运工作,募集军粮、寒衣,组织农抗会。1939年,加入中国共产党,任篁村中共支部第一任书记。后历任抗日民主政权的民政助理、澄西县六区区长、山南县县长、专署司法科长、江镇县委书记、扬中县委书记兼独立团政委。1946年7月15日,渡江南下,任澄西特派员,领导武工队坚持斗争。10月2日拂晓,于梧岗乡章家头村遭敌五区保安队突然袭击,不幸中弹牺牲。
金杏荪,篁村大岸村人前任前周乡乡董,澄西知名绅士。此人有文才,有武功,为人公道,在群人中威信极高,乡人均尊其为“杏先生”。其子金诚夫,曾担任过《大公报》社经理等职。其另一子金慎夫,解放前任上海《文汇报》总编辑。解放后担任江苏省南菁中学校长江阴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等职。
看完《篁村旧事》,我才知道篁村确实人杰地灵、人文荟萃,其实我早在2013年搜过的姬墩山和碗墩山也就在篁村老街附近。
2013年我已经就姬墩山写了较为详尽的资料,这里就不再复述。我只想提一下篁村的集场,篁村集场定在清明节,主要因为附近的姬墩山作节,而集场在上午就把节场设在篁村街上,一条窄窄小街,摆满了各色摊贩,琳琅满目,把街道塞得水泄不通。但篁村其实并没有节场,这天一到中午落市,篁村人都上起了排门,赶到姬墩山下个村庄的亲友家中去吃中饭。下午,节场搬到了姬墩山下的姬光庙前的大场上,篁村的下午就一片冷落。
碗墩山,离篁村东北约三里许,仅三五米高,一片荒秃。有人考证,此为春秋时代之墓葬。乡间却盛传山中多宝,尤盛产金碗,才有碗墩之名。这已经传了许多朝代,清朝诗人,金粟香金武祥老人的诗可作旁证。《碗墩山》:“一秋荒翠剩苔斑,覆坡居然也称山。始信搜神千宝记,有时金碗出人间。”
其实金武祥除了《碗墩山》外,还留下了其他不少咏吟家乡风物的诗篇,如《咏大岸蟹》:“玉爪金脐物产殊,水乡清绝一尘无。月明露冷风初定,白水如银吐连珠。”《篁村归》:“篁市人归路向西,沿溪斜上绿柳堤。行行一片浓荫里,惯听黄莺不住啼。”《过五桥》:“溯回泳鲤乘东风,水郭烟庄接大通。遥指如虹又如月,青山在望有无中。”
金武祥“过五桥”,我想他也一定走过璜土篁村的永安桥。永安桥位于璜土镇西横河支河青鱼浜上,为三跨巨型花岗岩条石桥。中跨5.开云注册网址0米,两边跨分别为4. kaiyun 4米和4.5米。桥面净宽1.44米,为三块巨型花岗岩条石组成,每块67公分。桥墩为竖立的三块巨型花岗岩条石上有花岗岩条石盖梁组成。桥梁简朴大方。永安桥实际上是西横河的纤道桥。古时,江阴属常州府,西横河是江阴至常州的重要水上通道。官府往来,民间商贸物资往来均走水路,沿河纤道作为方便船户拉纤的重要道路,官府在跨支河上建造了许多纤道桥梁,方便船夫。璜土永安桥就是保存完好的一座纤道桥。璜土永安桥始建于何年无法查考,现桥为清代建筑物,1970年曾修理两岸桥墩。现在桥南侧的条石上清晰可见“永安桥“三字,而永安桥的南侧青鱼浜河上不知何时又增添了一处河闸。
(整理自新浪甲乙丙的博客)
————「江阴吃喝玩乐」————
江阴最小资,最时尚,最IN 的餐厅,酒吧,咖啡馆和品质生活文化资讯
欢迎长按下图指纹或微信搜索“hanguo388”关注
<< 上一篇
下一篇 >>
网友留言(8 条)